1. Ganapathi Thanikaimoni
Dr. Ganapathi Thanikaimoni1938-1986:这是一张来自他专著的图片,可以看出他在海边调查红树林时的留影。
在检索热带红树林孢粉学研究的文献时,发现几篇高引用率的论文或著作,特别是Thanikaimoni G.和Muller J.的关于花粉形态和化石记录的大作 (如Thanikaimoni, 1987; Muller, 1964, 1968, 1969, 1978; Muller and Caratini, 1977)。也许大家很少去注意关于他们那些尘封多年的研究工作与生活的旧事。比如很多同行可能并不了解印度孢粉学家Thanikaimoni博士是在遭遇劫机事件中而失去年仅48岁生命的悲剧故事!当时他正乘坐泛美航空公司的747航班前去美国参加第二届国际古海洋会议(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leooceanography)。但Thanikaimoni博士不幸于1986年9月6日遇难于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机场 (PALYNOS 9(2): 2-3, 1986)。赶赴美国途中遇难之际,谁也没有想到他手头还有正待完稿的红树林孢粉研究(Mangrove Palynology)一书!
此后,由热心的法国孢粉学家Caratini C.、Tissot C.和Thanikaimoni夫人根据Thanikaimoni遗留的笔记以及研究资料补充并完成最后统稿,于次年(1987)出版了他的经典专著红树林孢粉研究,此书在后来的红树林孢粉学相关研究论著中被频繁引用,包括荷兰孢粉学大师Muller J.在婆罗洲的一系列研究论文。该书内容也涉及到世界各地第四纪和第三纪红树林的孢粉学研究工作的评述,包括他本人在泰国开展的第四纪的红树林孢粉学研究工作、Yamanoi在日本发现的与现代海桑属有祖-裔关系的中新世化石花粉(Florschuetzia),还有中国南海北部的海桑属先驱花粉类型。如今在翻阅Thanikaimoni博士的经典遗作时,仍不禁感叹于他收集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红树林植物种类,包括只有在加勒比海沿海地区狭窄分布的Pelliciera rhizophoreae,虽然在地史时期它曾广泛分布,甚至延伸到西非海岸 (Graham, 1976)。这些有趣的古植物变迁与现今植物地理分布退缩的格局变化吸引了很多古植物学与孢粉学研究兴趣(Graham, 2013; Mao and Foong, 2013)。其中,Muller J.和Germeraad等就开展过大量的相关类群的孢粉化石记录的详细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桑属和红树属现代花粉、化石分布以及古植物地理学内容(Muller, 1969,1978;Germeraad et al., 1968)。
Thanikaimoni博士遇难后的1987年,他的论著Mangrove Palynology在他夫人和同行友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出版,该书也是UNDP/UNESCO Regional Project on Training and Research on Mangrove Ecosystems研究项目的工作总结。
2. Jan Muller
另外一位为早期热带红树林孢粉学研究增添浓墨重彩的是荷兰孢粉学家Jan Muller (1922-1983),但他才气横溢的精彩学术年华似乎有些短暂,1983年10月5日时年61岁的Muller博士因急病匆匆离开人世,同样令人扼惋叹息。当时他还是RPP杂志的编委会成员,时任主编的Wim Punt为他写下了感人的纪念短文(RPP, 1984, 40: 233–235),评述了他毕生的学术贡献。
二战结束时,Jan Muller成为壳牌石油公司聘用的首位孢粉学家。开始他被派往委内瑞拉工作,其间他发表了经典之作"Palynology of recent Orinoco delta and shelf sediments" (Micropaleontology 5: 1-32, 1959)。后来他转移到婆罗洲的沙拉越(Sarawak)地区,开始了他的第三纪(现在称古近纪与新近纪,本文仍延用旧名词)化石孢粉学研究工作,同时还研究了全新世的泥炭孢粉。1967他回到了荷兰,成为Herbarium of the University of Leiden的一名研究人员,此后他的研究兴趣集中于花粉形态和花粉的系统分类学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于1969年发表了海桑属花粉形态的长篇经典论文“A palynological study of the genus Sonneratia (Sonneratiaceae)”(Pollen et Spores 11: 223-298),难能可贵的是,在时隔9年之后,他又对该属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更细致的再研究,并论述了该属的化石记录与古植物地理研究(RPP, 26:277-300)。给我印象最深的是Muller对于花粉形态的深刻理解,对于不同地理分布的同种花粉变异类型和自然杂交种类的花粉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告诉我们花粉形态特征并非仅仅停留在种的意义上的一成不变的形态,有很多种内变异类型需要引起重视。我受其影响也注意到此问题,并在相关主题的论文中也讨论过类似问题(Mao et al., RPP 2012, 176–177 : 41–67)。
对从事第三纪孢粉学和古植物学的同行可能对Muller的另一鸿篇之作Fossil pollen records of extant angiosperms(Botanical Review 47: 1-142)并不陌生。后来国内宋之琛前辈与同事合作补充发表了中国现存被子植物的化石花粉记录(Fossil Pollen Records of Extant Angiosperms in China, The Botanical Review 4: 425-458)。Muller在论文中阐述了被子植物的系统发生与起源历史,该论文是他研究生涯的巅峰之作,至今引用率已达到851次之余。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术严谨的Muller博士留下的论文数量并不算丰富,但是从他的长篇论文中可以领会到他深邃的学术思想和精彩的研究内容。写下此短文与孢粉学同行,特别是年轻的孢粉学研究同行与学生一起共勉。
以上文字于2013刊登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会简讯(由毛礼米整理)
Comments